国产一级特黄无码视频在线,亚洲第一区黄色视频,欧美在线观看免费人成,在线观看黄片视频在线观看黄片视频

歡迎光臨
手機網站 | 聯系我們:18588450417微信同號 | 加入收藏
  • 技術文章

    華南理工大學韋朝海教授團隊工業廢水處理創新技術:O/H/O工藝系列原理與案例應用成果

    2023-06-05 16:03:48  來源:韋朝海
    1914年,活性污泥原理被發現,成為污廢水生物處理技術工藝的原始基礎;1980年,A/O前置反硝化工藝成為生物脫氮的原理基礎,結合了混合液、污泥/硝化液回流的選擇,以碳源加硝化液回流實現脫氮;1990—2000年期間,出現的A/A/O工藝彪炳了脫氮與除磷的協同,與A/O工藝相比,除碳更徹底,操作性更穩定;后續衍生的A/O/O工藝,有機物去除率高,亞硝化和硝化分段執行,AOB菌與NOB菌分離運行,有利于穩定脫氮(特別是氨氮)并適度節能。2008年開始,華南理工大學韋朝海教授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O/H/O工藝(O1-除碳氨化,H-水解脫氮,O2-硝化礦化),該工藝優先解除毒性抑制以及碳源抑制,在強化氨化/氨氧化的主反應同時,允許多種脫氮模式共存;實現內碳源活用與無碳源脫氮的結合,無需污泥回流,減少或免去硝化液回流,減少因系統重組和功能冗余所帶來的耗能。該工藝對高有機氮含量廢水的總氮去除特別有效,通過碳源管理—微生物功能區劃—元素價態/形態的編輯控制,追求內部循環驅動自凈化,遵從功能集中和原子高效利用的綠色化工原則。圖1為主要工藝發展的時間節點。
    圖1  污廢水處理生物工藝的發展進程
    A/A/O工藝是目前應用*為廣泛的城市污水和一般工業廢水處理技術之一,在去除低濃度有機物和脫氮除磷方面表現出良好的效果。然而,對于高毒性、高COD和高TN的工業廢水,由于毒性抑制、單一污泥法、污泥停留時間短和污泥回流干擾等原因,難降解污染物反應與污泥齡之間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導致前置缺氧后置好氧(A/O)工藝經常硝化失敗,造成運行費用提高和工藝不穩定性增強。此外,A/O或A/A/O工藝的脫氮反應都無法克服高倍數硝化液回流與存在DO干預的動力學抑制,回流液中復雜的殘余物降低了厭氧單元反應物的純度和濃度,帶來了大量的副反應和副產物,還改變廢水的B/C、C/N比值并嚴重地破壞了厭氧微生物的組成結構,不斷擾動功能微生物間的生態平衡,涌現了功能冗余并造成能量上的巨大浪費。基于此,通過對焦化廢水溶液性質的研究,結合多年的工藝理論和工程實踐探索,韋朝海教授課題組開發出了一種以混合-反應-分離耦合的多功能微生物流化床水處理反應器系統(暫命名為:All-purpose microbial and pneumohydraulic in-situ coupling water treatment system, 簡稱AMPhIX)為基礎結構單元,以改變特征參數和控制溶解氧為配置,稱之為雙好氧結合水解脫氮的O/H/O工藝。其原理如圖2所示。
    原理的發現起步于以高毒性和高碳氮含量的焦化廢水處理為案例,研究了O/H/O工藝進行硝化反硝化路徑的碳氮污染物去除性能的小試—中試—工程水平,然后應用于實際生產,分析了O/H/O工藝潛在的各種脫氮路徑及其適用范圍。我們注意到:O/H/O工藝具有穩定高效去除焦化廢水中COD的性能,超越和回流結合的運行模式展現出*高的總氮去除效率(88.7%),是因為此模式實現了廢水中有機污染物與硝酸鹽在H反應器(AMPhIX-H)中*有效的接觸和反應;廢水中氨氮及總氮的去除是工藝中各種價態氮轉化反應(氨化、硝化及反硝化)協同的結果,O1反應器(AMPhIX-O1)主要發生除碳與氨化的同步作用,而硝化反應主要發生在O2反應器(AMPhIX-O2)中,反硝化反應主要發生在AMPhIX-H中;除此之外,O/H/O工藝具有多種脫氮路徑(硝化-反硝化、短程硝化-厭氧氨氧化、及亞硝化-厭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的潛力,這是由工藝的結構配置、各反應器污泥內部循環及豐富的物質流調控所決定;對于高C/N比和高毒性工業廢水的處理,進行氨化-反硝化-硝化路徑的O/H/O工藝具有更強的自適應性和穩定性的結構特征;針對低C/N比的高氨氮廢水處理,實行短程硝化-厭氧氨氧化路徑的O/H/O工藝更具高效和低成本特點;如果是中低C/N比的高氨氮廢水,按照亞硝化-厭氧氨氧化耦合反硝化路徑所運行的O/H/O工藝,可實現總氮和其它污染物的高效低耗去除,滿足超低排放要求。

    圖2  O/H/O工藝流程原理圖

    O/H/O工藝—工程應用
    我們還初步證明了未來焦化廢水污染控制的零排放路徑,以實際工程項目為案例,從工藝的性能、能耗、碳足跡、實現零排放的挑戰以及基于層次循環原理的工藝創新等方面探討了“工藝零排放”。結果顯示,結合雙物化A/O/H/O/A(其中,A為吸附+混凝)工藝中的生化單元、預處理單元(包含沉淀-過濾單元、臭氧氧化單元和軟化-除氟單元)、膜單元和終端處理單元組成的零排放集成工藝對焦化廢水中的污染物具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實現污染物的零排放和98%以上的水回用。整個集成工藝的運行費用低于18元/m3。綜上所述,該組合工藝是一種可靠、有效的零排放集成工藝,不僅成功應用于焦化廢水處理領域,而且基于A/O/H/O/A生物處理技術的零排放設計理念也適用于各種復雜工業廢水,為未來零排放水處理工藝的優化和發展提供了典型的參考案例。換言之,廢水處理工藝的發現可以說是人類調控下的自然自凈化過程的強化,而基于A/O/H/O/A生物處理技術的零排放集成工藝將是全過程調控中*有力的武器。因此,未來的焦化廢水水處理工程應與零排放目標緊密結合,以層次循環驅動和溶液性質演變為原則,在外部能源(太陽能、風能、位能等)輸入的條件下進行資源的充分利用和元素的重新排列,并融入到產業鏈和產品生產應用的地球化學循環全過程中。
    以O/H/O工藝理論為基礎,以原有A/A/O工藝工程的升級改造為契機,我們進一步開發了O/H/H/O工藝,該工藝通過能量和碳源的合理分配與管理利用,實現了典型污染物和總氮的徹底去除。連續穩定的工程運行結果顯示,當進水負荷為1.5~1.7 kg COD/(m3·d)和0.11~0.13 kg TN/(m3·d)時,COD和TN的去除率分別為97.5%和94.5%。在O/H/H/O工藝中,AMPhIX-O1在去除有機物和部分/徹底硝化方面做了主要貢獻,在雙AMPhIX-H中,H1和H2通過組合和耦合脫氮途徑實現了總氮(高濃度-低濃度)的逐級趨零驅動,無需污泥回流,AMPhIX-O2進一步保證了徹底的除碳與完全的硝化。全工藝的運行成本約為9.18元/m3,工程改造通過了企業的驗收,在達標與滿負荷方面表現出了持續的穩定性。圖3、圖4分別為工藝過程數據變化與工程單元配置實景。
    圖3  A/O/H/O/A工藝各單元典型污染物COD(a)、氰化物(b)、硫化物(c)和氨氮(d)的濃度變化

                                                O/H/O工藝—功能微生物分布

    針對焦化廢水處理工程上穩定運行的O/H/O和O/H/H/O工藝,解析不同生物反應器中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和功能是闡述工藝原理的重要科學因素。我們結合高通量測序技術,通過16S rRNA基因宏基因組分析的方法,揭示了污染物生物降解過程的微生物群落結構及潛在的代謝功能。工程統計數據結果顯示,各生物反應器活性污泥樣品中的微生物組成對比鮮明,O/H/O工藝中單元反應器的優勢菌屬如圖5所示。總體來說,反應器中富集了高豐度的除碳脫氮功能微生物,體現出了強大的有機物去除和硝化/反硝化功能。其中,β-Proteobacteria相關菌群在AMPhIX-O1中占主導地位,相對豐度為56.44%,Thiobacillus菌屬的豐度為7.53%,其余豐富的優勢菌屬如Rhodoplanes(6.58%)Lysobacter(1.95%)Leucobacter(1.21%)等,構建了強大的生物氧化降解體系;此外,含有Anammox微生物的Planctomyces門在AMPhIX-H中保持一定豐度,表明該系統的水解單元可以發生Anammox反應。顯然,四污泥體系的O/H/H/O工藝系統實現了功能微生物的空間重組和豐度分布。全流程微生物分析表明,參與硝化作用的主要菌群有Nitrosomonas(0.7%~2.4%)和Nitrospira(0.3%~1.7%);參與有機物水解與高效去除的細菌主要包含Ottowia(15.4%~19.6%)和Limnobacter(1.8%~7.4%)屬等的β-變形菌門微生物;參與反硝化作用的主要功能菌為Micropruina, SM1A02Pedomicrobium等菌屬;AMPhIX系統中菌屬Thiobacillus的富集是O/H/H/O工藝系統對硫氰根離子有效去除的重要功能體現。由于典型工業廢水與城市生活污水的溶液性質、工藝編輯和反應器特征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與城市污水廠活性污泥中常見功能菌屬相比,從焦化污泥中檢測到的主要優勢屬在群落組成和功能分布上存在顯著差異。圖6為焦化廢水處理工程規模O/H/O工藝系統中細菌群落的相對豐度。
                                   圖5  O/H/O的工藝化學模型與核心功能微生物

    圖6  焦化廢水處理工程規模O/H/O工藝系統中細菌群落的相對豐度

     
    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分析結果表明,AMPhIX-O1中存在高豐度的有機物生物降解和代謝功能基因與其優勢菌屬的相關性,推斷RhodoplanesLysobacterLeucobacter等優勢屬集合了外源化合物生物降解和代謝的途徑。焦化廢水活性污泥功能微生物群落的獨特性與多樣化表明,廢水水質特征和工程運行參數決定了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的組成,新型工藝所涌現的微生物功能網絡,增強了單元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揭示了生物處理過程中細菌群落與環境變量之間的關系,即微生物功能網絡的穩定性同時受到污廢水溶液性質與環境條件的保護。
    B/C比值反映了微生物在內源因素綜合影響下對生物降解所適應的廢水毒性與外源環境的探針作用,是異養菌對碳源利用的閥門,過高則導致大量副反應的發生而增加能耗,過低會導致生物功能得不到完全釋放。B/C比值可以被應用于研究各種廢水化合物對微生物活性的影響。理論、實驗和工程條件下高濃度毒性廢水B/C比值的差異說明了這一指標的可控和可管理的特征。廢水中有機物的能量提供了異養微生物的繁殖有利于除碳和減毒的結合,這個過程使廢水的B/C比值下降,提供低營養要求微生物生長的水質,即低B/C比值的廢水有利于微生物的硝化、厭氧氨氧化和自養反硝化脫氮;而脫氮功能微生物可能兼顧水解冗余有機物的能力。總之,廢水特性和B/C比值決定了微生物的數量、組成和功能。基于這一思想,O/H/O工藝可以有效地通過前置好氧單元降解焦化廢水中的有毒污染物,從而提高水解菌在后續處理階段(AMPhIX-H)對難降解污染物的針對性,提高了廢水中殘余難降解有機物的B/C比值。因此,環境不僅決定了所處條件的微生物存在,相反,微生物自身創造條件來適應影響它的環境。由此證明了B/C比值作為反應、微生物、以及兩者結合的單元裝置的探針指標作用,有助于工程設計的單元界定與微生物功能規劃。
                                                                                     O/H/O工藝—相關技術與觀點
    上述研究工作形成的核心技術可初步描述為:(1)對污廢水進行分質分離與電子供體的歸一化轉化,實現了碳源管理與脫氮目標利用的匹配;(2)發明了方形臥式的混合-反應-分離耦合的多功能微生物流化床水處理反應器系統(AMPhIX),借助氣液固三相流態化的矢量有序化,強化了傳質與功能整合,通過曳力實現凋亡污泥的選擇性分離,數倍提高反應器的負荷能力與微生物功能活性;(3)O/H/O工藝系列(含O/H/H/O)實現三/四污泥的獨立空間運行,提高了微生物的菌群豐度和功能目標,減少功能冗余和目標沖突;(4)有別于A/A/O工藝,以雙好氧結合水解脫氮的O/H/O作為新的處理單元配置,突出了元素化合物價態調控與微生物反應功能的結合,綜合考慮除碳、氨化、亞硝化、厭氧氨氧化、硝化、自養反硝化、異養反硝化、厭氧釋磷沉淀、好氧控磷等化學反應的工藝控制原理,基于廢水溶液性質演變的集合目標,優化了過程參數,靈活應對不同污廢水的溶液性質與出水要求;(5)與相同規模的A/A/O工藝工程比較,焦化廢水處理的占地約為2/3,能耗約為3/4,藥耗顯著減少,能夠實現出水總氮濃度的趨零。
    該技術在寶武韶鋼公司焦化廢水處理應用中實現了能耗、堿耗、藥耗及污泥產量的下降,具體統計數據情況如下:
    1)減排:一期、二期、三期工程總處理廢水量155 m3/h,根據目前的水質,每年可削減COD 4560.76 t、氨氮162.13 t、氰化物40.70 t、PAHs 2.87 t。
    2)減耗:平均處理1 m3廢水減少電耗約4 kWh,堿耗由約4 kg/m3(26%液堿,1200元/t)下降到2.5 kg/m3;每處理1 m3廢水合計藥劑單價從8元減少至5元以內;污泥產生量下降約30%;該項目新技術的實施使1 m3廢水的處理費用由15元降低到10元以內。
    3)形成新技術裝置:臥式生物流化床好氧技術、生物流化床水解技術、流態化臭氧催化氧化技術、吸附流化床技術、射流厭氧的生物流化床、多環芳烴削減、深度脫氮技術等,構造了一體化的集成技術及其工程化生產應用。
    4)經濟效益:焦化廢水改造工程每天產生4.0~5.0 t干污泥,所有的干污泥避免外運及處理處置,均以焦炭/催化劑載體形式(4500元/t)產品化利用,每年帶來收益約657.0萬元。
    5)新增工程項目:研發技術實施的韶鋼三期工程改造總投資合同額3940萬元;新型反應器應用于運行一、二期工程項目投資約3400萬元,多年積累的運行效益,使企業獲得了很好的回報。

     

                                                                          O/H/O工藝未來的研究與發展

    污廢水凈化已經成為社會水循環的重要內容,包含了資源屬性、工程屬性和產品屬性,其中的元素化合物轉化與歸趨在生物化學、工藝轉化、產業分配方面影響未來的地球化學行為。碳氮磷硫是生命的基石,又是經濟運載的物質核心,其利用效率直接影響污廢水的溶液性質,還需要結合新發現的污染物及其群集。追求水的循環利用必須兼顧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的變化,即未來的水處理工藝應該建立在對元素的調控水平上,有益于地球化學循環。對此,有必要以厭氧氨氧化協同自養反硝化等反應實現總氮趨零為生物轉化基礎成為開端,根據碳源利用、磷分離與回用、硫載電子內循環等的組合工藝原理,結合元素效應和工藝水平,尋求污廢水資源化和污染物超低排放的產業應用高效途徑;有必要分析影響污廢水性質變動的社會和自然因素,獲知投入-產出數據和工藝層面的排污系數,指出污廢水排放的優化方向;更需要結合我國的自然水體環境容量,以離心和向心的通量、物耗能耗當量、微生物演替等為基礎,在社會-自然水循環的層面上思考未來的污廢水處理的工藝變革。
    我們需要把人類對污廢水處理對象污染物加以重新歸納和提高認識:以BOD、COD為代表的耗氧有機物;以TN、TP為代表的富營養化污染物;重金屬(放射性)和鹽分;微生物;新污染物;耗能產生的污染物(CO2、NOx、SOx、PM2.5等);離心作用二次污染物(CH4、N2O、VOCS、CO2等);向心作用二次污染物(Men+(OH)n等、Hg(CH3)2等);其他物化指標(T、pH、SS);等等。目標污染物越多,水處理工藝越復雜,追求污染物的達標去除、環境安全、生態安全、全過程友好以及碳足跡的綜合考評,成為遠景。工藝平臺的構建,要求有利于上述污染物的綜合控制,柔性應對不同的進水水質與出水目標,對此,需要加強A/O/H/O—O/H/O—A-O/H/O工藝應用的針對性與選擇性,其中,存在更加豐富的理論需要深刻闡明。

     

    留言
    安經理
    谷瀑服務條款》《隱私政策